“衔环结草”有什么典故吗
“结草衔环”是古代两个关于报恩的美丽传说。“结草”是把草结在一起以绊倒敌人搭救恩人,“衔环”是嘴里衔着玉环。
比喻受人恩惠,感恩图报,至死不忘。
直到今天,“结草衔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那成语中的两个传说故事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吗?分别有什么典故呢?
一:结草的典故
“结草”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是关于春秋时期晋国将领魏颗的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著名士大夫叫魏犨,别名魏武子,是晋国“五贤士”之一。魏武子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晋文公回国当上国君后,封魏武子为大夫。
魏武子有一位妙龄的小妾叫祖姬,没有生下儿子,但魏武子很喜欢她。有一次,魏武子生病了,就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选个好人家把她嫁了。”
后来,魏武子的病情越来越重,他又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好让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但魏武子死后,儿子魏颗并没有把祖姬杀死为父亲陪葬,而是把她嫁了一户好人家。魏颗的弟弟很是不解,就责问魏颗为什么不遵照父亲临终时的遗愿行事。
魏颗解释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混乱不清的,说出的话自然不是他的本意。我嫁此女,正是遵循了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再后来,到了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国的秦桓公出兵攻打晋国,秦军与晋军在晋地的辅氏(今陕西的大荔县)交战,展开厮杀。
魏颗作为晋国将领率兵御敌,与秦国大将杜回厮杀在一起,一时难分难解。正在这时,魏颗蓦然看见一位白胡子老人将一路青草打成结,而这样的草结套住了杜回。
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将,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擒住。这场历史上著名的秦晋辅氏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魏颗大获全胜!
还有一种说法,魏颗白天被杜回打败,晚上梦见青草坡,次日再战将杜回等人引至青草坡,杜回恰被坡上早已结好的草绳绊倒而被擒。
就在晋军获胜收兵的那天晚上,大战了1天疲惫不堪的魏颗沉沉进入梦乡,在梦中他见到了那位白天为他结草绳绊倒杜回的白胡子老人。
老人告诉他:“我是你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你父亲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用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于你。”
“结草”的故事告诉我们:好人终有好报,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结草”也就是用实际行动去“报恩”。
二:衔环的典故
“衔环”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东汉初杨宝童年时期的事。
杨宝,东汉名臣杨震的父亲,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洁的名士。传说杨宝9岁那年,在华阴山北(今华山之北)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
当时,一只凶恶的老鹰咬伤了一只黄雀,受伤黄雀又被一群蚂蚁团团围住,善良的小杨宝动了恻隐之心,救了黄雀并将它带回家中治伤。
回家后,杨宝将黄雀放在箱中保护起来。由于黄雀只吃黄花,杨宝就用黄花来喂养它,直到黄雀的伤养好后,羽翼丰满了,才振翅飞走。
就在当天晚上,杨宝梦见这只黄雀幻化成了一个黄衣童子,黄衣童子真诚地对他拜谢,说他是西王母的使者,非常感谢杨宝的救命之恩。
还将四枚白环赠给杨宝,说此环可保佑杨宝子孙位列S公(西汉指司马、司徒、太尉),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就像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结果,真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高洁美德也为后世传诵。
“衔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他人有困难时,要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虽然并不图有所回报,但在冥冥之中却会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三:“衔环结草”故事中的正能量
很显然,以上“衔环结草”的两个故事其实并非真实发生过的史实,而是被古人赋予了“感恩报德、饮水思源”等正能量的唯美传说。
魏颗,本是骁勇善战的晋国将军,他大败杜回,赢得秦晋辅氏之战胜利,其根本原因是他高超的战略战术以及强硬的御敌本领所致,而不是祖姬死去父亲的灵魂帮助了他。
杨宝子孙后代位列高位,是家风传承及个人自身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拯救了一只黄雀就得到了这样的好报。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故事,主要还是古人朴素的因果报应观念所致。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救助弱者、助人为乐等始终是社会倡导的正能量价值观念,也会宣导和弘扬,如此让社会更加和谐,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
所以,我们不提倡所谓的因果报应说法,但我们理解因果报应背后的正能量,这也足够了。
其实,我们从“结草”故事中能看到的是另一种正能量,就是魏颗对殉葬制度的否定,这在我国春秋时期是一种进步的做法。
殉葬,是古代以某种手段让活人非正常死亡后葬于墓中,包括死者生前享用的一切如美妻艳妾、忠心侍从、臣子、随葬物等,因此殉葬一种非常残忍的丧葬习俗。
殉葬始于商朝,秦汉后少有人殉,代之以木俑、陶俑。到了辽代后死灰复燃,阿保机死后100多名大臣殉葬,此后金、元、明都有殉葬制,直到明英宗时才得以结束。
但春秋战国时期,史籍关于人殉记载很多。君王老爷死后,殉葬者不但有美女,还有幸臣仆从,说明人殉仍流行,但魏颗能让父亲魏武子的爱妾祖姬免于殉葬,这已经很进步了。
所以,相对于古人因果报应的朴素观念而言,否定违反人性的殉葬制度更让我们推崇。但不可否认,任何社会都需要助人为乐的正能量,而且还应该大力弘扬。
孔圣人说:“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刘备还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认为,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自己也会梦想成真!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总结
“衔环结草”两个关于报恩的故事,非常感人,让我们明白: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做人就应懂得感恩图报,懂得饮水思源。
但因古人朴素的观念,多少带有历史的烙印,因此我们对于古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接受,这才是对待古文化的正确态度。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结草衔环的典故
结草衔环(拼音:jiécǎoxiánhuán)是一则来源于古代报恩神话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有关结草衔环的典故如下:
结草典故
结草,指魏颗救父妾,而获老人结草御敌的故事。参见「结草」条。衔环,指杨宝救一只黄雀,后得黄衣童子以四枚白环相报的故事。参见「衔环」条。结草衔环比喻生前受恩死后图报。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胆,敢问老爹__一个名姓也,等小人日后结草衔环,做个报答。」《西游记.第三七回》:「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父恩也。」也作「结草衔环」、「衔环结草」。
公元前594年7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结果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个女子的父亲,我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说完老者就消失了。魏颗猛然惊醒。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没有生育的爱妾。魏武子有一次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她就会因为无子而受到大家的排挤,所以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要让她在家里受气。”不久魏武子病重,他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当时,魏颗没有办法,只得点头答应。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把那个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有人责问魏颗:你为什么不按照父亲的遗嘱办事,这实在是太不孝了。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志会昏乱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没有什么不孝的。”
衔环典故
东汉有个人叫杨震,他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可怜它,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
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您的搭救,非常感激。”并将四枚白玉环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您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颂。
后世就将这两个故事提炼为“结草”“衔环”,然后将它们合在一起,流传至今。
结草衔环解释及典故
感恩就是结草衔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那大家知道结草衔环的典故吗?本文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结草衔环解释及典故,欢迎参考借鉴。
结草衔环解释及典故 篇1 结草衔环解释
【拼音】: jié cǎo xián huán
【解释】: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衔环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魏武子卧病在床,交代儿子魏颗:“我的爱妾还年轻,我死后,你让她改嫁他人吧!”魏武子临死之前,神志不清,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爱妾跟着陪葬。”
魏武子死后,魏颗认为应该听从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嘱咐,便让父亲的爱妾改嫁了。后来晋王命令魏颗为将军,出战秦国的杜回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一位神秘老人,把地上的野草纠结在一起,绊倒了秦军的马匹,让晋军大获全胜,帮助魏颗打了胜仗,立下战功。
当天晚上,魏颗梦见了这位老人,原来他是那位爱妾的父亲,特地前来报答魏颗没有牺牲他女儿的性命,让她殉葬的恩情。
汉朝人杨宝,九岁时路过华山,看到一只受到猛禽攻击的黄雀,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杨宝将这只黄雀带回家中细心照料,直到它伤势痊愈,才放它回归大自然。
不久,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前来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你的善心救助,我感激不尽,特地送来四个白玉环,它可保佑你的子孙品格如玉般洁白无瑕,官至三公,执掌朝政。”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并以为官清廉刚正的美名流传于后世。
根据“老人结草”和“黄雀衔环”这两个故事,引申连成“结草衔环”这句成语,形容受恩深重,努力报答,至死不忘。
典故引用诗词:
书怀(宋·蔡戡)
扁舟东下自夷犹,胸次浑无一物留。
世味横陈如嚼蜡,人生变灭似浮沤。
休休且毕山林愿,去去空怀畎亩忧。
自念秋毫皆帝力,衔环结草若为酬。
结草衔环解释及典故 篇2 结草衔环:永怀感恩之心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
【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典故: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爱妾。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打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衔环解释及典故 篇3 结草衔环
【解释】: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示例】: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
结草衔环典故
这句成语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合而来的'。“结草”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的儿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衔环”是古代神怪小说上记载的一个故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他这个妾陪葬。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
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这是两个很荒诞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这两个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所以后人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结草衔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结草典故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
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衔环典故
杨震(公元59一公元124,东汉初)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
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扩展资料: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也说“衔环结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草衔环
“衔环结草”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出自哪个朝代?
“衔环结草”是古代两个关于报恩的故事。那么,这两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吗?
先来看看“衔环”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讲的是东汉的杨宝9岁的时候,在华山之北看见一只黄雀被一头老鹰啄伤后,掉到地上,又被一群蚂蚁围攻。杨宝可怜这只黄雀,于是把它捧回去,放在一个箱里保护起来。同时给黄雀喂食黄花。一个月后,这只黄雀的伤好了,杨宝把它给放飞。晚上,杨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黄衫童子送了四枚白环给他,对他说,自己是西王母使者,感谢他相救。为了报答杨宝,会让杨宝的子孙后代品行高洁,并且位登三公。
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果然四世太尉,并且,他们的品德都非常高洁。
再来看看“结草”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说的是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小妾,没有生儿子,不过魏武子很喜欢他。有一次,魏武子生病了,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就把这个小妾嫁人。但是后来,当魏武子病得很重的时候,他又对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你要让这个小妾给我殉葬。
魏武子去世后,魏颗并没有把这个小妾给他的父亲殉葬。魏颗说,他父亲刚生病的时候,头脑是清醒的,他说的话是他真实的想法。后来他病得很重的时候,说的是胡话,因此,当儿子的只能执行他第一次说的。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大将杜回作战。魏颗败了几阵,正在发愁。晚上的时候,魏颗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白胡子老人对他说了三个字:“青草坡。”
魏颗有所感悟,天明以后接着作战,魏颗果然把杜回引到一块青草坡。在战斗中,杜回的军队被青草坡上结的一个个环给缚住,逃不出来,最终,晋军打败秦军,杜回被魏颗抓住,晋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晚上,魏颗又在梦中见到了那位白胡子老人。他对魏颗说,他是魏武子小妾已经去世的爹,感激魏颗没有让他女儿殉葬,所以,“结草”来报答他。
这两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很显然,不可能是真实的。“衔环”的故事,肯定是因为后人看见杨宝作为一个隐士,而他的四代子孙都位居三公,而且品德高尚,所以附会出的一个故事。“结草”的故事,也是因为魏颗利用青草坡,打败了秦国大将杜回,因此把这个故事加以艺术夸张。后来,《东周列国志》还增加了不少情节,把这个故事演绎成小说,使得其传播得更加广泛。
这两个故事的附会和演绎,是往“报恩”上靠的。讲的是人应该做好事,应该对别人实施“仁德”。只要你做好事,把爱心传播出去,你将来就会获得回报。也就是说,这还是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
我这里想说的是,这两个故事不但不可能是真实的,而且写作的人,还把这两个故事写坏了。本来有巨大正能量的故事,却被注入了“因果报应”的糟粕,实在是太可惜了。
那么,这两个故事有什么正能量呢?
“衔环”的故事,实际上我们需要挖掘的是杨家良好的家风。杨宝是一个隐士,不图名利,杨宝的儿子杨震是个清官,著名的“四知”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正因为有杨宝、杨震父子创立的好家风,因此才使得杨家人在中国历史上创造出了这样了不起的为政奇迹。难道这还不够正能量吗?为什么要引入“因果报应”的道德训诫呢?
还有“衔环”的故事,实际上是魏颗一次非常成功的战争策略。魏颗打不赢秦国,于是把他们引入青草坡。而青草坡上,魏颗已经预先在上面结出很多草绳。魏颗的晋军知道,所以能成功避开草绳。秦国不知道,因此落入陷阱,最终被晋军打败。
而且魏颗的这种战术打法,还为后世所充分地利用和借鉴。古代战场上曾多次使用绊马索。利用绊马索绊倒对方战马,从而打败敌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在这里,我们应该总结的是魏颗不但心地善良,反对殉葬,而且善于动脑筋,能进行成功的战术安排。魏颗这种仁智勇兼备的人,其身上所传递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为什么不去宣传这些,而是要用因果报应的故事来解释这一切呢?
很显然,我们今天值得对这两个故事进行重新清理和认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