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茯苓的功效及副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茯苓的功效及副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茯苓的禁忌和副作用?
①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②肾虚、小便频数、小便不禁或虚寒滑精者忌用。③不可与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同用。
白茯苓性味平和是可以作为食物长期服用的,阴虚火旺、口干舌燥者,不宜长期使用,白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如果一旦过量服用会导致小便次数过多,从而伤害人体的健康,令人元气大伤,同时肾虚的患者服用之后会加重疾病的症状,甚至可能会出现滑精,所以应注意服用的剂量和特殊人群的服用。会导致口干以及气虚体弱的患者应该避免服用,服用白茯苓应避免米醋,浓茶等物质要注意服用的剂量,否则不仅影响药效,还会发生中毒过敏的症状,比如腹痛皮肤红肿、支气管哮喘发作等情况。
茯苓有什么副作用吗?
生活道公益健康认为,茯苓具有健脾、宁心、利水消肿、渗湿作用,属于中药利水渗湿大类中。从中药的属性来看,茯苓没有副作用。
但是中药的使用,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也是中医上常说的“有是证用是药”,主要是讲究对症治疗。没有这个症状,没有脾虚湿盛等症状,就说没有湿困脾胃后,出现了身体困重,头重、食欲不好、有时候腹胀,便溏等症状时候,可以使用。同时出现严重的水湿症状如肢体水肿等,必须及时看医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看,茯苓也是有副作用的。
另外茯苓是淡渗利湿的中药,有子宫脱垂呀,胃下垂等中气下陷等问题时候,不建议使用,这也是茯苓的一种副作用吧。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茯苓是传统的药食两用类中药材,整体来看副作用不大,相对安全。但是中医学讲究药证相合,即药物的功效作用要与个人的体质情况和病证表现相吻合,以茯苓为例,它味道甘淡,药性平和,味甘入脾,味淡通利,具有健脾益气,渗利小便,排泄水湿的作用,针对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引起的诸多问题。显然,湿气重的人群与茯苓药性匹配,如果水液不足,津液亏损的病人就不适合使用茯苓了,长期过量的使用必然会消耗排泄津液,导致津液不足的问题加重,出现明显的便秘,口干等副作用。
★健脾益气,淡渗利湿——茯苓
- 古人认为茯苓产于云南者佳,又称“云苓”,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安徽岳西已成为茯苓的主产地,无论是从产量,规格分类到质量和规模程度,安徽岳西都是当之无愧的茯苓第一产区。
- 苍松翠柏历经百年风霜,松树四季常青有百年生机,象征着长寿和灵气,茯者伏也,潜伏于松树根部结成的茯苓,在古代形被象的称为“伏于松根,得松树之灵气”。如《史记·龟策传》写到茯苓“松之神灵,伏结而成”。
- 禀赋了松根土木气息的茯苓,生来具有甘淡的味道,土气通于脾胃,甘入脾,甘味具有滋补强壮的特点,奠定了茯苓健脾的作用,《内经》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脾胃以舒缓的运动方式为人体消化饮食,运化水液提供气血营养,脾胃虚弱,饮食或者水湿停滞,脾胃运化无力,失去了和缓的运动特点,人体出现腹胀,食少腹泻,水湿不被运化可导致津液输布障碍,引起浮肿,恶心,口渴,心悸恐惧,舌淡苔腻的表现,此时要针对病因采取健脾消食或者健脾利湿等舒缓补益的方法调治脾胃。
- 茯苓味甘而缓入脾胃,味淡能够渗利水湿,质地沉重可以深入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肾,淡渗水湿内停引起的问题。
★茯苓的副作用
- 茯苓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偏性不大,多数人都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它有淡渗水湿的作用,对于水液津液不足的体质是禁用的,水液属阴,阴虚火旺口干舌红,便秘的人群亦不可重用或者大量使用。
- 脾虚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具体的分类也不少,脾虚湿滞应当考虑淡渗利湿的浮苓,实际上,脾虚的发展方向有很多,例如脾虚引起的便溏,腹泻如果这个病人舌淡有齿痕苔腻,脉滑可能是脾虚湿滞,如果舌淡苔薄,脉弱可能是脾气虚,严重的脾气虚可能导致脾虚气陷,引起大便下坠,腹胀坠胀,头晕目眩,此时应当升举脾气,茯苓质地沉重,通利水湿的作用力量偏于沉降,脾虚气陷如果过量使用可能会加重气陷表现。《得配本草》中说“茯苓,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总结
茯苓性平味甘淡无毒,是比较常用的调和脾胃之品,副作用不大,只是在津亏时应当禁用,阴虚和气陷的体质状态应当慎用。中医理论中,口淡无味,口水多可能是津液过多水湿内停,口渴口干也可能是津液过多,水湿内停,因为津液过多,水湿内停会影响水液正常的分布,口腔得到不津液的滋润,就会出现口渴。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可请中医师给予判断。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茯苓这几年在养生方面也很火,很多人都用茯苓来祛湿或养生保健,都认为服用茯苓对身体有益无害,中药是无副作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中药是以偏性治病的,不是以含有什么营养成份,什么元素来治病的。中药的偏性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伤人。比如说茯苓,它的偏性是淡而渗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这种利水渗湿的作用,对水湿潴留引起的水肿胀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导致的泄泻,以及水饮凌心引起的惊悸失眠等证是有疗效的,也是一味良药。但是,若是对有阴虚火旺,内热消渴,证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的人来说,服用茯苓,则有害无益,因茯苓味淡渗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若本已阴虚津少,阴液不足,还去利水利湿,这与火上浇油无异,只会加重病情。
茯苓的副作用并非是含有什么毒性,而是茯苓的偏性。不但茯苓是这样,任何一味中药都如此。比如说温补肾阳类中药,对肾阳虚证是良药,无副作用,而肾阴虚证服用,则有面红耳赤,流鼻血等不良副作用。所以,任何一味中药都有偏性,若对证则益,若不对证,用药不当,都有副作用,茯苓也如是。
以上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茯苓的功效及副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茯苓的功效及副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